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设为首页 | 收藏本页
        总网滚动

        守得清廉方为官

        2019-09-06 14:33:33来源:  责任编辑:刘松 (本文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)

          “吏不畏吾严,而畏吾廉;民不服吾能,而服吾公。公则民不敢慢,廉则吏不敢欺。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这是明代廉吏年富任山东巡抚时所撰的36字《官箴》,也是其为官的座右铭,以示其克己奉公、清廉从政的决心。此后,他无论到哪里任职,时时不忘自警自勉,始终不改清正廉洁、一心为公的初心和本色,从而成为一代名臣。

          清代名臣张伯行也是一位时时处处坚守清廉为官的典范。他十分注重廉洁自律,从不收受礼物,认为对不义之财,哪怕是取“一丝一粒”,也会累及个人名节,得“一厘一毫”,也牵涉民脂民膏。他在福建任巡抚时,为坚定地拒礼,特意写了一篇《禁止馈送檄》,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,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,望而生畏,便悄然离开。后来,康熙赞誉他为“天下第一清官”。其所撰檄文更是广为传诵,被视作清廉为官的“金绳铁矩”。

          “守得住清廉”,是一个人品格和修养的体现,也是为官从政的准则和要求,它始于初心,成于坚守,重在传承。清廉为官的思想正是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,逐渐内化为无数共产党人矢志守护的精神追求。在延安革命时期,朱德生活十分简朴,用着马尾制作的牙刷,革命胜利后,条件改善了,他依然保持廉素本色,衣服多处打了补丁,还继续穿,房子住了20多年,也不让人修缮。武汉市原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杨汉军常以“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”自警,一次,有人到其办公室汇报工作,临走时递上两条烟,他当即“连人带烟送出去”;逢年过节,他家总是锁着门,即便家中明明有人,面对前来“拜访”的人也故意躲着不见。他牺牲后,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的住所十分陈旧,墙上有水渍的痕迹,门下是开裂的白漆,蓝色布艺沙发已严重褪色变形。在他们看来,清廉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,哪怕自己过得清苦一点,也坚决不会为一己私欲、小家利益,而占用公家财产,收受他人钱物。

          古人早有“两袖清风,心底安然,何有敲门之惊;一身正气,胸怀坦荡,自无指脊之忧”的告诫。然而,现实中,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置若罔闻,不能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清廉为官的重要性。有的从政之初,还能廉洁自持,可随着职务的升迁,环境的改变,面对的名利诱惑越来越多时,便动起了贪婪歪念;有的把清廉当作不作为的“挡箭牌”,认为干得越多,犯错的几率就越大,于是搞起了“不贪不占也不干”那一套;有的冲着发财来当官,把权力当作中饱私囊的筹码,挖空心思大肆贪腐。显然,这些守不住清廉底线,却执迷不悟,坚持要走为官之路的干部,到头来,只会是“遗金满籝常作灾”,不仅自身难逃触礁翻船、失足落崖的厄运,还会耽误事业发展,损害人民福祉。

  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“清正廉洁作表率”的要求。对党员干部而言,践行这一要求,不是一阵子的事,而应在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、工作实践中,不断砺品格、升境界,使清廉思想内化于心,时刻谨记“堤溃蚁孔、气泄针芒”的古训,做到常思忧乐与民同,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,方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,履行一心为公、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的职责使命,做出不负人民的实在业绩。